众所周知,国内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存量市场,车企的销量和利润均大幅下滑。就在各大车企叫苦连天的时候,比亚迪发布了2019半年报:2019年上半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621.84亿元,同比增长14.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5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03.61%。
不仅是业绩增长快,比亚迪新车的推出速度也快得惊人。截止目前,今年比亚迪已推出了包括全新一代唐EV、全新元EV、宋MAX DM、e1、S2以及宋Pro、e2在内的10余款新车,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还将会有全新秦等新车面市。
可以发现,近两年来比亚迪的新车发布速度明显加快,市场口碑也是扶摇直上,其实这都得益于“比亚迪全擎全动力智造平台”。在这个前瞻的智造平台下,比亚迪可以节约大量的开发成本和开发时间,并把更多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到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中,让消费者获得更高品质的产品,更高价值的体验。
新时代下的造车方法论
要知道一款新车的成本里,占比最大的可能并非车辆本身,而是新车的研发过程,于是为了降低成本就有了“平台”的概念出现。说到造车平台,大众的MQB大家一定不陌生,理论上说,在MQB平台上高尔夫和途观可以共线生产,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的生产,大众能够节约很多重复开发和重复建设成本。
比亚迪全擎全动力智造平台的关键在于,它所涵盖的内容已经超越了“平台”,是汽车制造理念上的一次革新。它是着眼于一个完整的产品矩阵(而非某一款、某一级别车型),进行零部件开发、整车开发、生产管理、供应商组织的统筹思想。
它是正向衍生“比亚迪造车新产品矩阵“的顶层设计,围绕这一顶层设计思路,比亚迪可以更高效地组织全系车型产品规划、整车和零部件正向开发、零部件采购和质保、整车生产和品控。
因此,比亚迪全擎全动力智造平台是对“平台”概念的一次升华,更是比亚迪技术体系化的体现。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买车更实惠了,可选择的车型也更多了。所以,无论对比亚迪还是消费者而言,都是极具正面意义的。
高阶智能汽车的“孵化器”
在比亚迪全擎全动力智造平台的理念下,全新一代车型都将采用标准化的车身架构平台,这能极大提高车身和底盘零部件共用率,将研发制造环节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
共用零部件越多,那么零部件的种类就会越少,研发部门自然就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到提升性能、提升精益度这样的工作中去,最终带来的是更高品质、更可靠的产品。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比亚迪全擎全动力智造平台下的车型大多可同时兼容三种动力形式,即:燃油发动机、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电驱动。从比亚迪已经上市的王朝系列车型就可以看到,秦Pro、全新一代唐、宋Pro都已经搭载了比亚迪全擎驱动系统。
这不仅极大延展了比亚迪的车型细分种类,也让同一先进技术——比如高强度车身、比如最新的汽车电子设备——可应用于不同市场定位、不同动力形式的车型,由此就带来了终端产品矩阵的“高阶”技术优势。
相对与传统汽车制造方式来说,比亚迪全擎全动力智造平台创造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也生产出了更能满足当前年轻人需求的汽车,在外观、性能、安全、舒适等方面拥有前所未有的产品优势。
给消费者更好品质的产品选择
前面已经提到,在比亚迪全擎全动力智造平台下,因为平台和技术的共享,一款入门级车型会和旗舰车型在零件上有着同样严格的标准,一些高科技配置也会被下放,应用在入门车型上,使之在空间、性能、安全上实现轻松越级,这样的做法无疑对消费者是有益的。
反之,由于全擎全动力智造平台大量采用标准化零部件总成,因此,定位高端的新能源车型可以和燃油版车型共享车身、底盘、信息娱乐系统、座椅系统和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使得在比亚迪全擎全动力智造平台下的高端新能源产品的成本得以进一步摊薄,在市场上具备“驱逐劣币”的能力。
从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定价就可以看出,正向开发的全擎全动力车型无论是颜值、空间、品质乃至配置,都要远远优于同价位的“油改电”车型。而像元EV这样的“现象级爆款”产品,甚至已经具备了和同价位燃油车“拼刺刀”的能力。
总之,在全擎全动力智造平台下,比亚迪可以更便捷地实现产品线拓展,快速迎合新消费需求,提升产品迭代速度,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品质。消费者也因此享受到更加个性化的产品选择,更高阶的产品价值。
红点观察
比亚迪近几年的发展和进步有目共睹,正是因为在过去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对核心技术的正向研发投入,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特别是比亚迪著名的“垂直整合战略”,让这家年轻的造车企业在短短十余年间就掌控了汽车研发制造的关键技术和配套链条,因此今天的比亚迪才有能力玩转一个堪比大众MQB或丰田TNGA的“全擎全动力智造平台”,甚至,在灵活性和对新能源技术的兼容性上,后者还要优于前两者。
近些年华为、大疆、比亚迪等中国企业的崛起清晰地阐明一个道理:越是开放的企业越能抓住机遇,越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越能行稳致远。我们希望更多中国汽车企业能够悟透这一道理。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车市红点。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