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维修保养网 - 汽车维修保养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产品信息 | 技术动态 | 企业动态 | 汽车保养 | 维修视点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市场分析 | 汽车检测 | 汽车维修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维权事件 > 从博越到博越Pro,看吉利如何引领中国汽车智能化改革
W.biz | 商业搜索

从博越到博越Pro,看吉利如何引领中国汽车智能化改革

信息来源:qqqooo.com   时间: 2019-12-15  浏览次数:13

  当人们在评价一款国产车的好坏时,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衡量标准就是性价比高不高,卖得好不好。

  诚然,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之初,自主汽车品牌的成长主要依靠从合资品牌方学习到的技术经验和远超于合资品牌的价格优势。

  但当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自主品牌也开始有了与合资品牌抗衡的实力时,评价一款车的好坏,已经不能单纯的从性价比、销量来判断。能否正确定义用户需求,并且将其完善才是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抗衡的关键。

  而更重要的权衡标准,在于它能否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正面的引导,树立可以称之为标杆的准入条件,通过深度挖掘用户需求,确定自主品牌在SUV市场的主导地位。

  例如,2009年8月,吉利发布了其耗时三年研发的吉利帝豪,凭借其在技术、安全、节能等方面的优势领先同期竞品,带领着中国自主研发汽车从“价格优势”向“技术领先”的产品策略转型。

  再如2016年3月,吉利再度发布其耗时三年半研发的吉利博越,其创新的智能网联系统开创了中国智能互联SUV先河,也真正让自主品牌有了与合资品牌竞争的优势。那一句“你好,博越”也成为了如今智能化汽车产品的标配。

  在吉利博越引领智能化潮流三年后,当所有自主和合资品牌智能网联车型都标配了“你好,XX”之后,自主品牌如何通过科技升级拉开与合资品牌的差距,取得SUV市场绝对主导的领先能力,吉利的举动再度成为了转折关键,这也成为了2019年车市的一大谜题。而这个谜题在9月5日成都车展终于被解开,答案就是吉利博越Pro。

  Pro,在电子产品中代表“升级、专业”,而吉利博越Pro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能为紧凑型SUV市场提供更具价值、更专业的产品。更关键的是,吉利通过自身定位的审视,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对产品不断创新,对技术不断升级的态度,以博越Pro为支点重新定义了中国智能化汽车的行业标准。

  而吉利博越Pro,无疑将会是继博越车型后中国智能汽车新时代的又一座里程碑。

  “智能交互”新标准:

  交互不止于say hi

  如果说三年前吉利博越的“你好,博越”开创了一种“人车交流”的新风潮,那么吉利博越Pro的出现,则不仅是人车合一,他将实现的是“人、车、家”的全线打通。

  首先,GKUI 19智能生态系统是目前市面上唯一能够实现一个ID打通百度、微信、支付宝小米、京东、喜马拉雅等互联网全生态的系统,实现娱乐、社交、智能家居等全用车场景;导航方面同时整合百度、高德、腾讯三大巨头,打造史上最全面、最细致的导航服务;出行方面,实现车机系统与曹操出行的打通,为车主提供品质顺风车认证和发单的入口。

  在车机智能交互体验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语音交互。GKUI 19通过对百度、科大讯飞(002230,股吧)、Nuance和云知声语音能力的深度整合,进一步提高了吉利博越Pro在语音交互方面的表现力。不仅拥有英语、白罗斯语等多国语言版本,还可以根据免唤醒、语句打断、融合语义理解等功能。

  GKUI 19还拥有最开放的车机底层架构,能够快速迭代和进化,让车与用户实现更深度的沟通和融合。

  此外,通过吉利博越Pro搭载的X-Watch智能出行手表,不仅可以实现车钥匙的功能、与车辆共享账号和语音能力,甚至可以通过语音操控实现对车辆进行远程状态查询与操控。

  在笔者看来,吉利博越Pro所搭载的GKUI 19不单是对现有的智能交互系统的升级,其背后更体现出了吉利对于用户对车联网需求的深度思考。GKUI 19区别于市面上其他智能交互系统,很大的不同在于它真正知道用户需要什么,并且有能力实现它。

  比如全场景的娱乐社交,比如打通的曹操出行服务,比如对导航系统的整合提升,都是对中国智能化汽车智能交互标准的重新定位。

  就如吉利品牌总经理宋军所说:“所有智能都来自于消费者真实的需求表达,然后再将它提炼出来。用智能方法实现这样的真实体验。”GKUI 19就是吉利深度挖掘消费者需求后的产物。

  智能“芯”标准:

  首款自主品牌主导开发车机芯片

  事实上,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智能交互体验,吉利所付出的远远比想象中的多,自主研发的首款车机芯片E01就是吉利博越Pro的必胜法宝。

  拥有独立研发“芯片”的能力对一个品牌的重要性,从华为现今的国际地位就可以窥见。但如果是第一个自主研发芯片又会有所不同。

  吉利博越Pro所使用的芯片E01,是吉利汽车旗下子公司ECARX联合联发科共同研发,由吉利主导开发、深度自定义的车规级高智能芯片。其每秒运行速度超百万亿次,极大地缩短了车机芯片与手机芯片的代差,让用户在使用车机系统时得到与手机系统同样畅快地感受。

  在智能手机领域,人们拥有一个共识,就是拥有IOS系统的苹果会比搭载安卓系统的国产手机更流畅、更稳定。其最大的区别也在于系统内芯片的不同,苹果一贯采用自己研发A系列芯片,才能让苹果手机拥有远超竞品的稳定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然而,研发车机芯片相较于手机芯片,对稳定性的要求更加严苛,车机芯片要满足零下40°C 到85°C的高温、高寒耐久标准,还要能够经受高强度冲击振动、高精密制造工艺等等环节的检验,研发成本相较于手机芯片要高两到三倍。

  吉利汽车对车机芯片的研发开创了自主品牌自主芯片的先锋。目前其他自主品牌的车机系统大多直接采购恩智浦、英飞凌、博世等供应商的芯片,使用体验上有很大的雷同,而自主研发芯片能够直接让车企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来设计最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智能交互系统。

  这样的创举将带领自主品牌将智能车机的竞争,升华到智能芯片制造领域,真正与合资品牌拉开差距。

  智能“安全”标准:

  同级最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如果说芯片是车机系统内部的“大脑”,那么传感器作为汽车感知周遭环境的硬件基础,就好比是“细胞”。

  吉利博越Pro配备的三维全息侦测系统拥有20颗传感器,包括10颗泊车雷达、4颗高清摄像头、2颗超声波雷达,能够实现前方160米远距离雷达监测,100米摄像检测,后方75米雷达检测。这使得吉利博越Pro的前后安全距离达到235米。

  360度无死角的安全检测,再加上吉利独有的“安全识别圈”理念,造就了吉利博越Pro领先同级的智能安全保障。安全识别圈能够保障在前后235米的驾驶区域内,为用户全方位保障安全。

  其核心解决方案就是从驾驶安全感、驾驶辅助系统、信息辅助及安全警示系统、主动避祸安全系统、被动碰撞安全系统、事故报警及救援系统等六层面出发,为用户提供智能安全防护。

  目前,吉利新量产车型L2级智能驾驶系统配置率和市占率均行业第一。在吉利博越Pro所搭载的L2级智能驾驶系统在已有的LKA车道保持系统、ICC智能领航系统、AEB—P城市预碰撞系统等功能之外,还配备了智能生态舱、通过AQS、PM2.5+负离子空气净化等系统,给消费者如家般的呵护。

  智能“云制造”标准:

  基于80万用户用车数据打造

  只有真正掌握了消费的需求,才能制造出令消费者真正满意的产品。无论是重新定义智能汽车交互的GKUI 19,还是为消费者安全提供全方位保护的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都是吉利基于博越80万用户真实用车数据分析而来。

  在吉利首创的中国原创用户主观满意度评价标准GCPA—101的要求下,吉利总结了吉利博越3年累计的80万用户用车数据,根据用户用车习惯、需求痛点。结合线上虚拟仿真制造与线下智能工厂的数据共享,打造趋近于完美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智能SUV。

  在线上虚拟仿真制造过程中,吉利的“云制造”标准可以通过“大数据”对产品进行修正,不仅能快速的进行功能调整,在更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更多的可能,还可以一定程度减少线下智能工厂的生产成本。

  正是有了这样的“云制造”标准,才能更快、更好的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庞大的用户真实使用数据,高标准的制造工艺和实现线上线下互通的“云制造”体系,都会成为未来智能化生产的必要条件。

  写在最后

  自主品牌如何真正实现与合资品牌的对抗,加强自主研发是必由之路。吉利可以说深谙此道,也是自主品牌在自主研发道路上的先驱者。不光是首款自主芯片的研发,在汽车三大件上,凭借沃尔沃路特斯等豪华品牌的技术赋能,吉利拥有中国领先的汽车三大件的制造水平与实力,坐落在义乌的吉利动力总成工厂就是吉利在汽车硬件领域的研发及生产实力的最好证明。

  2016年,吉利就是因为发现了消费者对智能网联的需求,创造了吉利博越,从而引领了中国汽车界智能网联的潮流,也造就了博越3年80万销量的奇迹。如今吉利再度推出博越Pro,重新定义中国汽车智能化标准,又将掀起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新风潮。博越PRO与2020款博越强强联手之后,双车战略将会更加稳固吉利在10-15万紧凑型SUV市场的地位。

  在智能化汽车的发展进程中,吉利博越Pro的存在不仅是丰富紧凑型SUV智能化领域的市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自主品牌在自主研发道路上树立一个标杆。

  这也不仅局限于智能交互、自主芯片、智能驾驶、云制造等制造层面,更深度地在于激发自主品牌对消费者需求的感知力和自主创新的潜力,引导自主品牌向科技发力,通过建立中国汽车智能化标准,带领自主品牌科技向上,引领SUV市场进入中国品牌主导的时代。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汽车维基。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汽车维修保养网证实,仅供您参考